国产精品嫩草视频永久网址-国产精品嫩草影视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国产精品你懂的-日韩a级黄色片-日韩h片

網站為成考交流網,主要為考生提供云南成考報名時間、報名入口和報名費等成考有關問題的資訊服務,網站內容請自行判斷正確性,官方信息以云南省招生考試網為準。網站地圖

云南成考網
云南成考網

地區: 昆明成考 曲靖成考 玉溪成考 昭通成考 麗江成考 普洱成考 保山成考 臨滄成考 楚雄成考 紅河成考 迪慶成考 文山成考 西雙版納成考 大理成考 德宏成考 怒江成考

2021年成考專升本政治考前知識總結(經管類)

文章來源: 云南成考網 發布時間: 2021-06-17 10:56 作者: 瀏覽次數: 627
成人高考專業、成人高考院校、成人高考怎么報名、函授報名、函授本科以及云南專升本、云南遠程教育等相關資訊,給考生介紹適合考生的報考計劃

  2021年成考專升本考前知識總結

  內部資料,切勿外傳!

  成考政治通關知識點

  1.世界觀,就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

  2.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4.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物質是第一性、物質是世界本原、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的派

  生物。

  (2)唯心主義:意識是第一性、意識是世界本原、物質是意識的派生物。

  5.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1)可知論: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

  (2)不可知論:思維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世界是不能被認識的或不能被徹底

  認識。

  6.辯證法與形而上學

  (1)辯證法:運動、聯系、矛盾觀點

  (2)形而上學:靜止、孤立、否認矛盾觀點

  7.唯物主義三個歷史形態:

  ①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把世界本原歸于具體的物質形態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機械性、形而上學性、直觀性、不徹底性)

  ③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最高形態)

  8.唯心主義:

  ①主觀唯心主義: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

  ②客觀唯心主義:某種客觀精神先于物質存在

  9.哲學的特性:

  ①時代性②民族性③階級性

  10.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11.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12.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3.相對靜止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形:

  ①一個事物對另一個事物來說沒有發生位置的移動。

  ②事物的質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即事物質的相對穩定性。

  14.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形而上學、相對主義共同錯誤在于把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相割裂。前者把靜止絕對

  化,否認運動;后者只承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

  15.規律就是物質運動發展過程中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規律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客觀性(根本特點)。第二,普遍性。

  16.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之間的區別:

  兩者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自然規律是作為一種盲目的無意識的力量起作用,

  社會規律則是通過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圖的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

  17.意識的起源: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意識是社會性勞動的產物。

  18.意識從本質上:

  (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2)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3)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19.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20.意識的能動性(即主觀能動性)是指意識能動地反映世界和通過實踐改造世

  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識的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人建造房屋與蜜蜂建造蜂房)。

  第二,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

  第三,意識對于人的生理活動具有一定影響作用。

  第四,意識能通過指導實踐改造客觀物質世界。這是意識的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

  21.意識的能動作用有兩種不同的性質:正確的意識起推動作用;錯誤的意識起

  阻礙和破壞作用。

  22.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關系:

  (1)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

  (2)認識和利用規律又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23.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

  24.唯物辯證法是由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和一系列其

  他范疇構成的科學體系。

  (1)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2)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和形式。

  (3)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25.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6.對立統一規律亦稱矛盾規律,其基本內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

  雙方既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運動變化發展。

  27.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

  28.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性質。

  29.內因就是事物的內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與他事物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30.內因和外因的關系是:

  ①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是第一位的原因。

  ②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一定情況下,外因對事物的

  發展甚至起決定性作用。

  ③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31.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的原理,是我們黨制定和執

  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對外開放方針的重要理論基礎。

  32.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現。它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一

  種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

  衡。

  (1)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服從地位

  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矛盾雙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3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它

  們是辯證統一的。

  3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在

  實際工作中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35.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

  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事物的變化

  是否超出度的范圍,是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

  36.量變和質變是辯證統一的。

  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第三,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

  37.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維持其存

  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方面。

  38.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基本內容是:事物的發展經過兩次辯證的否定,由肯定階

  段到否定階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階段,從而使事物的發展表現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

  式前進的過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39.

  原因和結果的聯系是事物或現象之間引起和被引起的聯系。

  引起某種現象的現象就是原因,被某種現象所引起的現象就是結果。

  40.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聯系和發展中兩種不同的趨勢。必然性是指事物聯系

  和發展過程中確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趨勢。偶然性是指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

  不確定的趨勢。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關系:

  (1)必然性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

  (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必要補充

  (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41.可能性與現實性之間是對立統一關系:

  首先,可能性和現實性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和對立。

  其次,可能性和現實性又是統一的。

  42.內容是指構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總和,即事物的各種內在矛盾以及由這些矛盾

  所決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運動過程和發展的趨勢等的總和。形式是指把內容

  諸要素統一起來的結構或表現內容的方式。

  內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內容是活躍易變的,而形式是相對穩定的。

  第一,內容決定形式。第二,形式對內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內容和形式

  的相互作用構成兩者的矛盾運動。

  43.本質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以及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

  現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這些特征的外部聯系。

  44.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和基本的觀點。

  45.實踐的三個特征:客觀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46.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和科學實驗

  47.實踐對認識決定作用的具體表現: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認識來源于實踐,這與認識在

  實踐中發生是一致的。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48.感性形式產生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感性認識分為感覺、知

  覺和表象三種形式。

  理性形式產生于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理性認識包括概念、判斷

  和推理三種形式。

  49.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辯證關系: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的兩個階段,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它們之

  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

  第一,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別。感性認識是對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體的、個

  別特性的反映;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全體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第二,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聯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在認識論上堅持了唯物論。

  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認識論上堅持了辯證法。

  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將二者割裂開,就會犯經驗論或唯理論

  的錯誤。

  50.認識的第一次飛躍: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從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

  51.第二次飛躍要比第一次飛躍就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

  ①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②使認識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

  52.認識和對象相一致、相符合,這是真理最根本的規定性。

  53.真理的屬性

  (1)客觀性

  ①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②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

  (2)絕對性

  ①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②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存在是絕對的。

  (3)相對性

  ①從廣度上看,需要進一步擴展;②從深度上看,有待于深化。

  54.真理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具有如下關系:

  第一,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相互依存。

  第二,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互相包含、互相滲透。一方面,任何相對真理中都

  包含著絕對真理的顆粒;另一方面,絕對真理通過相對真理表現出來,無數相對

  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第三,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

  55.實踐標準的唯一性

  (1)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2)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

  (3)不否認邏輯證明在認識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56.人類社會基本矛盾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

  間的矛盾。

  57.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區分歷史唯心主義和歷

  史唯物主義的標準。

  58.社會存在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生活

  資料生產方式。

  (1)地理環境是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人類生存依賴地理環境。

  表現:①對生產影響,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②對軍事政治影響。

  (2)人口因素是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制約且影響社會發展。

  表現:①一定數量人口是社會物質生產前提②人口狀況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

  (3)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59.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

  60.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3)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61.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生產力

  范疇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界的關系。

  62.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經濟關系。它包括三項內容:

  (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包括交換);

  (3)產品的分配方式。

  63.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第一,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第二,

  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改變。

  (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

  現為兩種情況:第一,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

  力的發展;第二,不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

  的發展。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

  64.經濟基礎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即生產資

  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

  三個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兩個術語,但內容相同。

  上層建筑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范疇,指社會的政治(主導地位)、法律、藝術、

  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

  總和,分為政治上層建筑和觀念上層建筑兩部分。

  65.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之間的矛盾運動

  66.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67.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范疇,劃分階級的唯一標準是經濟標準,不能用政治標

  準和思想標準來劃分階級。

  68.社會革命和社會改革是社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社會革命是社會制度的根本

  質變,是用新的社會形態代替舊的社會形態;社會改革是同一社會制度(社會

  形態)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

  69.社會革命與社會改革二者之間又有明顯的區別:

  ①社會革命是人類社會的根本質變;社會改革則是同一社會制度總的量變過程中的

  部分質變,不改變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質。

  ②社會革命目的是推翻反動統治階級的國家政權;社會改革目的是維護和鞏固統

  治階級的統治地位。因此,社會革命一般是由下層群眾首先發動的,社會改革則

  是自上而下展開的。

  ③從歷史上看,社會革命往往要通過暴力革命的形式;社會改革雖然也要付出代

  價,甚至流血犧牲,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規模的武裝斗爭和暴力沖突的形式。

  70.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71.我國的改革之所以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

  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

  72.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穩定是前提,改革是動力,發展是關鍵

  73.從量的規定性來看,它是指社會成員的大多數,是相對于個人而言的;從質

  的規定性來看,它是指一切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社會力量。

  74.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第二,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第三,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75.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觀點

  76.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

  7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指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

  78.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

  (1)時代條件:世界進入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當時時代主題:戰爭和

  革命

  (2)理論指導: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3)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特殊國情。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馬克思主

  義同中國革命、建設實際相結合的過程。

  (4)實踐基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

  79.1945年黨的七大,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80.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

  (1)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2)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

  (3)關于人民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

  (4)關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論。

  (5)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

  (6)關于黨的建設的理論。

  81.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

  (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

  (2)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

  (3)毛澤東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82.十五大(1997年):正式提出“鄧小平理論”并寫入黨章;

  83.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84.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本質

  作了總結性理論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

  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85.黨的基本路線: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

  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國家而奮斗。

  86.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社會主義的

  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87.黨的十三大把鄧小平“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構想確定下來,明確提出: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

  溫飽問題;

  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

  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88.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8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1)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劃分社會制度的標志,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也不等于資本主義。

  (2)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各有優勢和長處,社會主義

  實行市場經濟要把兩者結合起來。

  (3)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可以和不同的社

  會制度結合,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性質。

  90.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評價

  (1)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

  (3)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

  91.三個代表的內容: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

  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2.黨的十六大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

  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93.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94.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95.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

  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96.“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

  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

  問題

  97.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是我們黨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98.

  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立場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

  是統籌兼顧。

  99.認清國情是認清和解決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近代中國的國情(中國逐步演

  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0.以五四運動的爆發為標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嶄新

  階段。領導革命的是無產階級,指導革命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和

  指導理論,都從根本上有別于舊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1.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將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概括

  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

  命。

  102.分清敵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從總體上說,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

  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它們是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

  (1)帝國主義。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為最大的壓迫,因而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

  第一個和最兇惡的敵人。

  (2)封建主義。封建剝削制度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支柱,也是中國封建軍

  閥實行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

  (3)官僚資本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是依靠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利用國家政

  權力量而發展起來的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10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

  產階級。

  (1)工人階級。工人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它是中國演變為半地半封

  建社會過程中,最早出現的一個新的社會階級,是新的社會生產力的代表,是近代

  中國最先進的階級。因此,工人階級是革命的領導者。

  (2)農民階級。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工人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農民問題是中

  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革命戰爭。

  (3)城市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包括知識分子、小商人、手工業者和自

  由職業者。

  (4)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是帶有兩重性的階級。斗爭性和軟弱性。

  104.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核心是“無產階級領導”,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區

  別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標志。

  105.中國工人階級正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其特點:

  (1)三重壓迫、革命性最強。

  (2)中國工人階級大部分出身于破產農民,同廣大農民有著天然聯系,便于他們

  和農民結成工農聯盟,增加無窮的革命力量。

  (3)三是中國工人階級人數雖不多,但高度集中在少數大城市和一些大中型企業,

  便于團結起來進行有組織的革命斗爭。

  106.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相比有新的內容和特點,集中表現在:

  (1)中國革命處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

  義革命的部分;

  (2)革命的領導力量是中國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新舊民

  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在于無產階級成為領導階級)

  (3)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4)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

  107.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就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

  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

  國。

  108.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1)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內容。

  (2)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題中應有之義。

  (3)保護民族工商業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中極具特色的一項內容。

  109.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

  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110.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

  (1)。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主義改

  造基本完成。

  (2)我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性質: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

  而是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性社會形態。

  (3)五種經濟成分:①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②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

  經濟(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渡)、③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

  ④私人資本主義經濟⑤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

  經濟的過渡)

  三種主要經濟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

  (4)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階級構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民

  族資產階級等基本的階級力量。

  (5)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的矛盾逐步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6)新民主主義社會前途——社會主義社會轉變

  111.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1)提出時間:1953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

  (2)總路線的主要內容:“一化三改”:社會主義工業化(主體);對個體農業、

  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12.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以互助合作的優越性吸引農

  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確分析農村的階級和階層狀況,制定正確的階級政策;

  (4)堅持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采取循序漸進的步驟:互助組(社會主義

  萌芽)、初級社(半社會主義性質)、高級社(完全社會主義性質)三個階段。

  113.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和平贖買的方法;

  114.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采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

  的過渡形式。

  ①低級階段: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

  ②高級形式:公私合營

  115.私營企業的利潤,按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資方紅利這四

  個方面進行分配,即當時所說的“四馬分肥”。

  116.1956年底,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

  成,標志著中國歷史上長達數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的結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

  我國初步確立。

  117.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

  (1)提出必須根據中國情況來走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根本思想,標志著

  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

  (2)基本方針: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118.1957年,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系統了闡述了

  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

  (1)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大量人民內部矛盾逐步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

  導地位的矛盾,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

  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性質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3)社會主義社會的兩類社會矛盾性質(在政治上的劃分方式)

  ①敵我矛盾——對抗性——專政

  ②人民內部矛盾——非對抗性——民主方式

  119.“一國兩制”構想

  基本內容:堅持一個中國(核心與基礎);

  兩制并存:大陸實行社會主義,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制度;高度自治;和平

  統一的同時不承諾放棄武力;解決臺灣問題。

  120.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①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

  ②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

  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⑤社會主義協商民主。

  121.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①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

  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②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

  為主的方針。

  122.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123.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鮮明

  主題,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

  12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八個明確”

  (1)

  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在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

  族偉大復興;

  (2)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發展;

  (3)

  “中特”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四個全面”,堅定

  “四個自信”;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

  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特”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

  能力現代化;

  (5)

  (6)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特”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明確黨在新時代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世

  界一流人民軍隊;

  (7)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8)“中特”最本質特征與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12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立即提交

2024年考試時間安排(預計)

高起點 10月19日 10月20日
語文 外語
數學(文) 史地(文)
數學(理) 理化(理)
專升本 10月29日 10月30日
政治 專業課
外語 詳細>>

網上報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爽爽爽爽爽爽爽成人免费观看 | 国产日韩欧美久久久 | 久久久久毛片免费观看 | 免费一级特黄欧美大片勹久久网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日本 | 亚洲一区免费 | 三级理论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午夜影视 | freese×video性欧美丝袜 | 国产毛片在线高清视频 | 日本免费视频观看在线播放 | 最新国产美女肝交视频播放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大尺度 | 亚洲美女免费视频 | 国内精品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55 | 中文字幕三区 | 欧美大片一级特黄 |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播放 | 久久婷婷影院 | se94se欧美|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亚洲欧洲一二三区机械有限公司 | 亚洲无色 | 成人在线视频免费看 |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 | 久草不卡视频 | 一级女性全黄生活片免费 | 草草影院免费 |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手机毛片免费看 | se94se欧美|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 | 草草久久97超级碰碰碰免费 | 国产99在线播放 | 又黄又湿又爽 | 欧美大片欧美毛片大片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第一区 | 亚洲第一激情 | 草草影院地址 | 国产免费人成在线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