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必背要點(2)
中國歷史必背要點(2)
31、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國興辦私學,他有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
33、孔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整理編訂了《易》、《詩》、《禮》、《樂》、《尚書》、《春秋》等“六經”。
34、孔子享年73歲,死后葬在魯國都城北邊(今山東曲阜“孔林”處)。孔子故居后來改建為“孔廟”。
35、孔子的學生們追憶孔子日常教誨和生活行為,整理成一部語錄體書,稱作《論語》,這部書成為儒家的經典,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36、孫武,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傳世有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
37、《孫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知彼知已,百戰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等許多戰爭原則。
38、《孫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于:精通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因此被稱為“兵學圣典”,并被廣泛應用于政治、外交、商戰、體育等領域。
39、《孫臏兵法》是另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戰國時期的孫臏所著,孫臏是孫武的后代。
40、齊將田忌與齊王賽馬屢敗。孫臏教田忌改用自己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敗一場;再用自己的上等馬、中等馬分別與齊王的中等馬、下等馬對陣,田忌勝二場,總比分2:1,田忌勝。“孫臏賽馬”是一個很著名的策略。
41、戰國時期開始后,各個諸侯國都和周王一樣,自稱為王,其中的七個強國號稱“戰國七雄”,他們展開了“兼天下”、“一宇內”的戰爭。
42、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盛行“鐘鼓之樂”。近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古代樂器。
43、在出土的鐘鼓樂器中,有一套大型編鐘,最為珍貴。這套編鐘在地下埋藏了2400余年,現在仍能以準確的音調、優美的音色演奏古今樂曲。
44、中國古代第一個享有盛譽的名醫,是春秋戰國后期的民間醫生扁鵲。
45、扁鵲精通各種醫術,又總結前人方法,創造了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幾千年來一直為中國傳統醫學所采用。
46、“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場激烈的思想交鋒,戰國爭雄激烈之時,也是百家爭鳴鼎盛之際。
47、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為中國西部的一個諸侯國,疆域較小,國力不盛,始終被中原諸侯鄙視。但自從實行了商鞅變法后,國勢蒸蒸日上,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
48、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秦王贏政,開始親理朝政,經過短短的17年,滅其他六國,于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
49、秦滅六國后,贏政稱“皇帝”,意即“德過三皇,功高五帝”。
50、為盡快改變春秋戰國500多年分裂造成的各種混亂,鞏固秦王朝的統一,秦始皇下令統一幣制,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
51、秦始皇還下詔統一度量衡,并繼續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修弛道,車同軌,書同文”,來鞏固秦萬里長城,秦王朝的政權。
52、中國古文字中,最早有甲骨文、金文,西周時期有大篆(籀文),戰國時期有蝌蚪文(古文)。此外一些諸侯國還有各自不同的文字。
53、秦統一后,規定小篆為統一字體,通行全國,后來,秦朝出現了一種更加便于書寫的隸書,這種字體從漢朝起在官方和民間通行,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54、秦、趙、燕等北方諸侯國,為抵御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曾分別修筑過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下令把不相銜接的各段長城連成一體,再向東西延伸,全長達1萬多華里,號稱萬里長城。長城大都修筑在高山峻嶺之上,易守難攻。
55、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劉邦領導的武裝力量了。
56、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57、在發生于巨鹿的一次大戰中,項羽命士兵砸破鍋鼎,鑿沉船只(“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口糧,以示決戰必勝的決心。結果項羽的軍隊九戰九捷,立下首功,分封天下,自稱為“西楚霸王”。
58、劉邦曾與秦朝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并且下令廢除秦朝全部苛法,明令禁止犒軍擾民。由于實施德政,得到廣泛擁護,劉邦被封為“漢王”。
59、公元前202年,劉邦圍項羽于垓下,項羽自刎。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為順應民心思安、期盼休養生息的現實,劉邦制定了各種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60、漢高祖之后,漢文帝、漢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努力,中國出現了政治升平、經濟繁榮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版權聲明:本文“中國歷史必背要點(2)”來自“云南成考網”,內容來自互聯網,有關成考高起專、高起本、專升本的報名時間、入口、費用等信息內容請以云南招生考試網為準。若轉載,請注明:http://m.purplefox.cn/snews/540.html,若本站收錄的信息無意侵犯了版權等相關問題,請給我們致電或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和回復。